奥赛成绩曾一度是小升初“掐尖”的参考。近年来,在多重禁令之下,小升初走向免试就近入学和全面摇号的阳光招生时代,也给“奥数热”降了温。但在短暂沉寂之后,改头换面的奥赛在有的地方卷土重来。一时之间,“奥赛可能影响小升初”的论调在部分机构中传开,引起家长蜂拥为孩子报名。
近期,类似的“劝赛”“接龙”消息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家长群里刷屏。有培训机构整理出一张赛事时间表,曾被喊停的各类杯赛“批量复活”。这些赛事多数被冠以“测评”之名,如世界少年奥林匹克思维能力测评、IMC国际数学交流活动测评,此外还有“华数之星”青少年数学大会、海峡两岸青少年(数学)思维能力文化交流活动等。实际上,这些测评、活动与奥数竞赛无异。
当问到为何在小升初全面摇号后还要参加奥赛时,机构里的老师表示,杯赛复苏说明政策在变,说不准小升初后续还会有怎样的变动。在这些营销话术下,报名参赛的家长不在少数,一场奥赛分年级建立数个家长交流群,每个群动辄三四百人。
“看到其他孩子纷纷报名参加,我们也生怕错失机会。”这是多数家长的心声。他们同时也担忧孩子的身心健康:升学的压力似乎并未减,孩子在课业之余还需应付高强度的题海战术。
奥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是有益的,但与升学挂钩则可能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教育部门应将更为权威明晰的招生政策信息传达给社会,避免人心浮动、无所适从。同时,坚决制止不合规行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这些年,一些热词,像“鸡娃”“内卷化”“内部踩踏”等,都反映了当前中国家长严重的教育焦虑,这不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社会问题的传导。家长应克制功利性冲动,避免将自身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多从教育规律出发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