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从迅速增加到成为治理难题绝非偶然。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必须找到校外培训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有两个:一是教育评价权力过度集中,评价标准过度单一。二是学校之间不均衡,学校内部活力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客观上迫使家长和学生产生对“好”学校的需求,而现有入学体系中,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中,分数依然是进入“好”学校的“硬通货”或“刚需”。
于是,“提分”需求产生并不断扩大,催生了培训机构的不断增加和野蛮扩张。在这种大背景下,培训机构的定位、运营方式与手段决定着在提高考分上比体制内学校更高效。
对培训机构治理的经验表明,仅靠对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就培训机构治理培训机构的方式,是不能彻底消除乱象的。从根本上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必须优化整个教育运行体系,改进评价标准,以更高的标准实现学校间的均衡,提升学校的活力与效能,从根本上减少家长和学生对“提分”的需求,降低他们对学校的失望和不信任,这才是对培训乱象釜底抽薪、最为有效的治理。
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激励学校和教师依据各自的实际,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能和质量,减少家长对学校的低能、低效和失望感而有求于培训机构的机会。要以教育效果为衡量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刚性要求。
对培训机构而言,则要从学生成长发展全局、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校正自身的功能定位。学习需求多样化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学校内的资源无论如何都难以完全满足学生成长的全部需求。要引导教育培训向服务学生多样性学习方向发展,不再进行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的强化培训,而是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学生志向生成、社会实践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
看清了问题就需下定决心,堵后门与开前门同时有序推进,为学生创造更适合健全成长的环境,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