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小编发现,不少正处于花样年华、本应快乐无忧的青少年,正在被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困扰折磨。
学业压力大、考试过多、排名过多,父母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机会等,都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面对这些沉重的压力,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却有限,往往无法自我纾解。家庭本应是最好的缓冲和后盾,但部分家庭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平等、坦诚的交流,孩子无法从家人身上获取力量。
孩子正值青春期,需要额外的关爱和理解。但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成立了新的家庭,对孩子们缺乏关注,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一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在生病之后,最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但不少家长缺乏对心理问题的了解,甚至充满偏见,对孩子的回应往往是“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为什么就你不行!”“你就是戏多!”等等。
孩子不能上学了,家长才会带孩子来就诊。除非有自残行为,如果孩子本人有意识地不想表现,家长看不出来,也不会认为孩子有问题。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期,容易出现各种困扰,同时可塑性也强,如果家长或学校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然而,不仅家长通常难以及时察觉青少年的异样,一些学校也面临专职心理教师短缺、心理辅导难开展等问题。
因为与升学无关,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学校仍处于很边缘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还要做行政工作,甚至沦为打杂的。心理工作是隐形的、保密的,心理教师在职位和职称晋升中也不占优势,部分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帮扶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如此,有的青少年被确诊为抑郁症之后,还面临被学校劝退、失学的风险。
专家建议,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让孩子多参加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孤独感;还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让孩子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
一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表示,他们更需要的是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少一点质疑,多一些支持和陪伴。更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需要你静静地守着,告诉他们,别担心,有我在。
亲贝网小编建议,当孩子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及早向专业人员求助,必要的话要进行专业治疗,千万不要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