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是该降温了。至少,不该成为投机和炒房的热土。通过调配资源以实现教育平权,学区房就会“凉凉”吗?学区房,到底是不是当下教育竞争中最大的变量?
近期,上海市出台高中招考新政,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拿出其招生计划数的50%~65%,直接分配到区、分配到校。这意味着,上海将最优质的高中学位,拿出六成左右给各区、各学校进行分配。无论一流学校还是三流学校的学生,都有了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也就是说,上海新政让过去买不起学区房的家庭拥有一个考入名校的机会,让住在郊区、新城的学生,也有机会触及过去难以触及的名校。
消息一出,“上海学区房”及相关词条,在微博热搜上“霸屏”了整整一天。不少人认为,这是对既有学区房体系的颠覆——过去相对弱势的学区,将迎来利好;一线学区房,将受到冲击。也有人认为,上海的做法并不新鲜。最近几年,为了遏制学区房热度,各大城市不乏动作,“指标生”“定向生”等类似做法在北京、厦门、深圳、南京等地开始实行。而从数据反馈看,这些做法并未让学区房热度降低。
优质资源总是稀缺的。通常情况下,有限的资源只能用于支持一部分学校,很难做到雨露均沾。如果仅以改变规则等方式强行分配资源,要么会造成部分资源浪费或是低效,要么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试想一下:取消学区房,是否会滋生“中考移民”?普通学校多出来的升学名额,是不是更需要拼爹拼妈?农村或者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学校,是不是就会有人愿意去?会不会造成优等生“招不了”、指标生“招不满”的两难局面?会不会在有名额的普通学校附近形成新的学区房……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明,那么取消学区房也难成最优解。尤其就眼下而言,中国学区房的高溢价源自多方因素叠加:
一是疫情之下,学区房的热度再添一把火。二是全面放开二胎后,一些家有二宝的家庭,持有学区房的时间会更长。三是各大城市抢人大战之后,越来越多的城镇年轻人口涌入大城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会更大。当教育资源增量无法满足需求,优质学区的房价必然会攀升。学区房的供需关系由市场逻辑主导,但说到底,学区房是一种政策产物,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