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宝出生后都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新生儿黄疸,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极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听力异常,甚至引起死亡。
而很多家长对黄疸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常识,自己家的孩子,怎么看都觉得越来越好看,对孩子皮肤发黄,出现“渐变色”也完全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甚至往往是在宝宝出现嗜睡、拒乳、惊厥等表现时候才送医就诊,其实已经耽误了治疗最佳时期了。
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进行的大规模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高达收治患儿总数的4.8%。因此,新生儿黄疸,切勿疏忽大意。
那么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指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黄疸主要是由于血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
变黄先是从头部开始,一般轻者限于面部、巩膜(眼白)黄染,然后向下延至胸部、腹部和下肢。一般来说如果胸部和腹部皮肤发黄,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下,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消退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主要是因为溶血及遗传因素引起的,一般难以自行消退,为了避免胆红素进一步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大多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查找病因和相应治疗。
母乳性黄疸是母乳喂养时出现的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表现。
黄疸是新生儿早期常见现象,适度的胆红素水平有一定抗氧化作用,对机体是有益的,但过高的胆红素可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害。
目前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2~3天就随母亲返回家中,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不足,又缺乏监测血清胆红素的条件,若出现严重的黄疸,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导致胆红素脑病。因此,家长应密切留意婴儿皮肤黄染程度,及早发现异常,避免发生不良后果。